山西省太原市

地名
太原市
区划代码
140100000000
电话区号
0351
车牌号码
晋A
隶属
山西省
拼音
Tai Yuan
行政级别
地级市 省会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太原,即大平原(古“大”与“太”通用)。《诗经》、《尚书》、《左传》等典籍中的“薄伐猃狁,至于大原”、“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中的大原皆如此。“太原”作为地名称谓,出现于春秋以后。战国时,太原作为赵地,都晋阳。秦庄襄王二年(公元前248年),秦将“蒙骜攻赵,定太原”,次年“初置太原郡”。治所晋阳,为太原置郡之始。宋、金、元、明、清时期,“太原”广义上指太原府,狭义则专指在唐明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太原城。

地名含义:
“太原”大平原之意。“广平曰原”太原就是“原之大者”。山西全境不少崇山峻岭,唯汾河两岸,形成几块盆地,所以古代汾河流域泛称为“太原”。“太原”成为太原地区的专名。

历史沿革:
秦置太原郡,郡治晋阳。汉初先后为韩国、代国、太原国,汉武帝复为太原郡。东汉因之,属并州。三国魏、西晋为太原国,后改太原郡,属并州。北魏因之。东魏、北齐以晋阳为陪都。隋为并州,后改太原郡。唐为并州,属河东道。天授元年(690)武则天加号晋阳为北都。开元十一年(723)升北都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改北京太原府。五代后唐初为西京,旋改北京。北汉刘崇称帝为国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太原府降为并州,焚毁晋阳,迁治唐明镇,新建并州城,即今太原城区,属河东路。景祐四年(1059)置太原府。金为太原府,属河东北路。蒙古太祖十一年(1216)置太原路,直隶中书省。大德九年(1350)因太原路地震,改冀宁路,属河东山西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为太原府,属山西行中书省省。九年(1376)属山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为太原府,属山西省。1912年太原府废。1913年属中路道,以阳曲为治所,属山西省。1914年改属冀宁道。1927年置太原市,为省辖市。1949年3月太原市人民政府在榆次组建,4月24日太原解放,市人民政府迁至市内精营东边街。5月,将16个区合并为8个区。1950年2月,8个区合并为4个区;8月,增设第五区。1951年4月晋源县划属太原市,同年8月,将晋源县分设六、七区。1953年11月,撤销第四区。第七区更名为第四区。1954年6月第一至六区更名为南城、北城、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1955年,政府驻地迁至新建路。1957年4月新城、小店、万柏林、晋源合并为郊区。1958年增设河西区、河口工矿区。同年,改河口区为古交工矿区。同年11月撤销清徐县,并入太原市郊区。1959年3月撤销郊区。1960年1月恢复清徐县,属太原市。阳曲县并入太原市。3月复置郊区。8月撤销南城、北城、河西、郊区。设立9个大人民公社。1961年5月复置南城、北城、河西、晋源4区。撤销9个大人民公社。11月设立西山工矿区。1963年2月撤销晋源区、西山工矿区,设立郊区。1970年1月析郊区为南郊区、北郊区。1972年3月娄烦县划入。1988年2月撤销古交工矿区,设立古交市。1997年5月撤销南城、北城、河西、南郊、北郊5个区,设立小店、迎泽、杏花岭、尖草坪、万柏林、晋源6区至今。

行政区划

太原市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小店区
140105000000
迎泽区
140106000000
杏花岭区
140107000000
尖草坪区
140108000000
万柏林区
140109000000
晋源区
140110000000
清徐县
140121000000
阳曲县
140122000000
娄烦县
140123000000
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
140171000000
古交市
140181000000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太原市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