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通辽市
- 地名
- 通辽市
- 区划代码
- 1505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475
- 车牌号码
- 蒙G
- 隶属
- 内蒙古
- 拼音
- Tong Liao
- 繁体
- 通遼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在辽金时代属辽国地域,是西辽河流经之地,归辽源县所辖,亦是通辽至辽源县(今双辽市)的起点,处西辽河冲积平原,故得名。
地名含义:
西辽河流经之地,通往辽源(今双辽市)之意。
历史沿革:
在春秋战国时代(前771 - 476),通辽地区居住着东胡、室韦等游牧部落。秦代,东、西辽河一带仍由东胡人驻牧。西汉时期,东胡人的后裔鲜卑人和乌桓人游牧于此。东汉、三国时期,鲜卑人大规模内迁,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东部鲜卑的慕容部。西晋时期,嫩江流域为夫余国属地。东晋十六国时期,燕王慕容的实力到达东、西辽河流域。北部隶属于契丹。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部隶属于契丹,南部隶属于室韦。唐代,在契丹地设饶乐都督府,后设松漠都督府;在室韦地设室韦都督府。唐末,嫩江流域部分地区归渤海夫余府管辖。辽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上京道和东京道管辖。金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上京路临潢府及东北路招讨司、咸平路咸平府管辖。元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归辽阳行省开元路、中书省泰宁路和宁昌路管辖。明代,嫩江流域和东、西辽河流域隶属于兀良哈三卫(即朵颜卫、夫余卫、泰宁卫),归大宁都司管辖。明成祖时,成吉思汗胞弟哈布图哈撒尔后裔奎蒙克塔斯哈喇部游牧于嫩江流域,称嫩江科尔沁,并很快控制兀良哈三卫之地。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 ,奎蒙克塔斯哈喇后裔奥巴率科尔沁部归附后金。到了清朝,改往日部落制为盟、旗制,清朝崇德元年(1636)建哲里木盟。哲里木盟是首统盟,当时包括4部、10旗(遂使土谢图亲王掌管的科尔沁右翼中、前、后三旗,达尔罕亲王掌管的左翼中、前二旗和扎赉特旗,杜尔伯特部各一旗,郭尔罗斯部前、后二旗,共四部九旗统盟于哲里木山下(一说是哲里木河畔),故称哲里木盟。在清代,哲里木盟在政治、军事、经济上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以后,哲里木盟10旗归北洋政府蒙藏院管辖,同时受东三省监督和节制。伪满洲国时期(1932 - 1945)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兴安南分省、兴安南省、兴安南地区,分别隶属于兴安局、蒙政部、兴安总省。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解放战争时期,哲里木盟先后改称哲里木省、哲里木盟,分别隶属于东蒙古人民自治政府、兴安省、辽西省、辽吉省、辽北省。1949年4月,哲里木盟划归内蒙古自治区。1953年3月,哲里木盟建制撤销,所属各旗县市归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管辖。1954年4月,内蒙古东部区行政公署撤销,哲里木盟建制恢复,管辖范围与撤销前相同。1969年7月,哲里木盟划归吉林省。1979年7月,哲里木盟复归内蒙古自治区。1999年10月,撤销地级哲里木盟建制,成立地级通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