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
- 地名
- 淮安市
- 区划代码
- 3208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517
- 车牌号码
- 苏H
- 隶属
- 江苏省
- 拼音
- Huai An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地级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
地名含义:
取祈求淮河流域人民安居乐业之意。 市境跨古淮河两岸,相传大禹曾至境内治水,“使淮水永安”,市名即“淮水安澜”之意。
历史沿革:
远古氏族社会时,淮安市境为淮夷、徐夷聚居地。淮夷的部落首领益率部众随大禹治理淮河,被封为伯。禹的儿子启继位六年(前2170)时杀伯益,封其小儿子若木于徐地(今江苏省徐州、淮安的盱眙和安徽凤阳一带),成立徐国。春秋战国时期(前486年),吴王夫差开挖了中国大运河最早河段——邗沟(即京杭大运河扬州至淮安区段)。之后徐国先后被吴、越灭国,至灭国时,存续达1600余年。亡国后国土最后被楚国兼并。(资料来源:李白凤《东夷杂考》;《淮安文学史》)。秦统一六国,灭楚,在淮安市境置县邑有淮阴(今清江浦区、淮阴区、淮安区大部分)、盱眙(今盱眙县城北)、东阳(今盱眙县马坝)。西汉年间,市境内又增置淮浦(今涟水县西)、射阳(今淮安市东南)、富陵(今洪泽湖中)等县。东汉分属下邳国和广陵郡。三国属魏临淮郡、广陵郡。西晋因之。东晋分广陵郡置山阳郡治山阳(今淮安区),南朝宋因之。南齐永明七年(489),割直渎、破釜以东,淮阴镇下流杂100户置淮安县,“淮安”之名始见。宋泰始二年(549)侨立兖州,治淮阴。齐名北兖州,曾治盱眙,后复旧。梁泰清三年(549)入东魏,改北兖州置淮州,又分置淮阴郡。隋开皇初改淮州为楚州。十二年移置山阳。隋大业初废楚州改属江都郡。唐武德初置东楚州。八年复改楚州。天宝初为淮阴郡。乾元初再称楚州。南宋端平元年(1234)改淮安州。元为淮安路。明清称淮安府。明永乐十三年(1415)陈瑄重浚宋故沙河,更名清江浦,并建清江闸,清江浦镇(今市主城区 )由此兴起,逐步取代山阳县为南北交通要冲。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清河县迁治清江浦镇,亦属淮安府。民国元年(1912),废淮安府留清河县。1914年改称淮阴县。1914至1921年为民国政府淮扬道治。1934年为国民政府淮阴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地。1937年民国政府江苏省政府曾迁此。1945年,新四军第一次解放淮阴,建共产党领导的清江市。1948年第二次解放,成立两淮市,旋废,复称淮阴县,属淮阴专区(专区公署驻沭阳县)。1951年复建清江市。1952年专区公署移驻于此。1954年清江市改省辖。1858年清江市和淮阴县合并称淮阴市。1964年市县分置,仍名清江市。1970年为淮阴地区行政公署驻地。1983年撤销淮阴地区,更名为淮阴市。2001年更名为淮安市。2016年,淮安市清河区、清浦区合并更名为清江浦区,洪泽县更名为淮安市洪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