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地名
浙江省
区划代码
330000000000
省会
杭州市
简称
地理区域
华东
分类
行政区划
拼音
Zhe Jiang
行政级别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浙江”作为省级政区通名始于唐乾元元年(758),以境内最大河流钱塘江古别称’浙江’得名。

地名含义:
“浙江”之名始见于春秋战国时期。《山海经·海内东经》:“浙江出三天子都,在其东。在闽西北,入海,余暨南。”《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越绝书》卷八:“句践与吴战于浙江之上。”《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勾践与越大夫范蠡“入臣于吴,群臣皆送至浙江之上,临水祖道,军阵固陵”。《庄子·外物》作“制河”(或作“淛河”),《水经注》卷四十作“渐江”。旧说以江水反折,江道曲折得名。晋虞喜《志林》:“江有反涛,水势折归,故云浙江。”南宋祝穆《方舆胜览》:“浙江,取其曲折以为名。”《大明一统志》载:“江口有山,居江中,潮水投山,十折而曲,故云浙江。”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引唐卢肇语:“浙者,折也。取潮水出海屈折倒流也。”陈桥驿认为,“浙江”实系越语地名,“浙江”“渐江”“淛江”“制江”皆系对同一越语语词的一音之转。清康熙初年改置为浙江省,领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 衢州、严州、温州、处州11府。浙江省名由此最后定型,一直沿用至今。

历史沿革:
春秋时先分属吴、越国,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分属会稽、闽中、鄣3郡。郡治分别为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侯官(今福建省闽侯县)、鄣县(西汉改为故鄣县,今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西汉属会稽、丹阳2郡,州治设寿春县(今安徽省寿县)。东汉永建四年(129)分浙江以西为吴郡,浙江以东为会稽郡,这是历史上把浙江作为界河划分政区的最早记载。自此,浙东、浙西始为地名。唐乾元元年(758),置浙江东道、浙江西道。北宋淳化四年(993)置两浙道,为十道之一。至道三年(997)改道置两浙路,治杭州。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置江浙等处行中书省。至正二十六年(1366)始建浙江行中书省,治杭州府。自此“浙江”作为省名正式出现。明洪武九年(1376)罢行省之名而改称浙江布政使司。洪武十四年,湖州、嘉兴2府自直隶划入,自此境域稳定少变。清康熙初年改置为浙江省,领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台州、金华、衢州、严州、温州、处州11府。浙江省名由此最后定型,一直沿用至今。1914年置钱塘、会稽、金华、瓯海4道。1927年废道。1949年辖杭州、宁波、温州等9市(包括3个地级市、6个县级市),嘉兴、临安、宁波、绍兴、台州、温州、丽水、建德、金华、衢州10个专区及78县。1953年,原属江苏省松江专区的嵊泗县划归浙江省。其后省内行政区划多变,至2021年始成今日现状。

行政区划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浙江省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