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
- 地名
- 杭州市
- 区划代码
- 3301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571
- 车牌号码
- 浙A
- 隶属
- 浙江省
- 拼音
- Hang Zhou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副省级市 省会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杭州一名始于隋,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州治始设余杭县。《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载:“(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
地名含义:
“杭”之含义,众说纷纭:一说为舟船之意。《郡国志》记载,“禹航者,夏禹东去,舍舟航登陆,因以为名。”《太平寰宇记》云:“杭因禹而得名,且谓山顶有石穴,相传是禹维舟处。”《西湖游览志余》卷一记载:“(杭),方舟,殆今浮桥是也。盖神禹至此,溪壑萦回,造杭以渡,越人思之,且传其制,遂名禹杭耳。” 二说为渡口之意。谭其骧《杭城都市发展之经过》说:“杭者,渡也,盖古代浙东西之渡口在此,即以杭名。”三说为古越语地名,其义不得而详。陈桥驿《浙江地名简志序》云:“另外还有许多越语地名,如自然地名中的瓯江、甬江、姚江,行政区域地名中的杭、余杭、上虞、余姚、鄞、诸暨等,至今沿袭不变。不过地名虽然不变,但后世汉人,常常以汉语强解越语,例如杭和余杭解释作夏禹出航……其说牵强附会,但是流传已久,仍不失为一种地名掌故”。
历史沿革:
隋开皇九年(589)废钱唐郡,置杭州,初治余杭。《太平寰宇记》卷九十三载:“(州)在余杭县,盖因其县以立名。”为杭州一名之始。次年移州治于钱唐县。大业三年(607)改杭州为余杭郡。唐武德四年(621)复置杭州,为避国号讳,改钱唐县为钱塘县。天宝元年(742)又改余杭郡。乾元元年(758)再改杭州。五代为吴越都城,称西府。梁龙德二年(922)分钱塘置钱江县,两县同城并为州治。龙德三年(923),建都杭州。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改钱江县为仁和县,杭州为两浙路治所。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升杭州为临安府,绍兴八年(1138),正式定都临安。元至元十四年(1277),改临安府为杭州。至元十五年(1278)改杭州路。至元二十一年(1285)始为江浙行省治所;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改杭州府,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为浙江行省及杭嘉湖道治所。民国初废府置钱塘道,并钱塘、仁和为杭县,钱塘道尹行政公署驻杭县并为浙江省会。1927年废道,划杭县所属城区等地设省辖杭州市。1949年仍为省辖市和省会。1958年原属宁波专区萧山县、建德专区的富阳县划入。1960年原属嘉兴专区的临安县、金华专区的桐庐县划入。1963年原属金华专区建德、淳安2县划入。1969年初,撤销西湖区。原西湖区的南山、北山、西溪街道分别划归上城、下城、拱墅区管辖。以原西湖区7个公社和灵隐街道、拱墅区3个公社、江干区5个公社和笕桥镇,建立杭州市郊区。1972年,恢复西湖区建制,将原西湖区所辖4个街道和西湖公社分别从杭州市郊区和上城、下城、拱墅区划回。1977年,撤销杭州市郊区,将原辖古荡、留下、袁浦等10个公社划归西湖区管辖。1978年8月建立半山区。1985年底,杭州市共辖上城、下城、江干、拱墅、西湖、半山6区和余杭、萧山、富阳、桐庐、临安、建德、淳安7个县。1987年11月后,萧山、建德、余杭、富阳、临安先后撤县改市。1990年,半山区并入拱墅区。1996年12月,设立滨江区,下辖西兴、长河、浦沿三镇。2001年3月,萧山、余杭撤市改区。2014年12月富阳撤市设区。2016年10月1日,杭州市人民政府驻地由拱墅区环城北路318号迁至江干区解放东路18号。2017年8月,临安撤市设区。2021年3月,杭州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上城区、下城区、江干区、拱墅区、余杭区,设立新的上城区、拱墅区、余杭区及临平区、钱塘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