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舟山市
- 地名
- 舟山市
- 区划代码
- 3309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580
- 车牌号码
- 浙L
- 隶属
- 浙江省
- 拼音
- Zhou Shan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元大德《昌国州图志》中有记载,遂该地名的来历可以上溯到元大德年间,在1982年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期间收录。
地名含义:
因以舟山群岛建市而得名。“舟山”原为昌国县治南面的小山,元《大德昌国州图志》卷四:“有山翼如,枕海之湄,以舟之所聚,故名舟山 。”
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越,称“甬东”。战国时楚灭越,遂属楚。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 ),为会稽郡鄮县东境。两汉、三国(吴)、晋、南朝因之。隋开皇九年(589 )改会稽郡为吴州,鄞、鄮、余姚3县并入句章县,遂属句章县。唐武德四年 (621年),以原鄮县地、鄞县地、句章地设鄞州,以原余姚县地设姚州,甬东属鄞州。八年,废鄞州置鄮县,又属鄮县。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置翁山县,属明州,以境内有翁山得名,县治初设义页(cha)河,后移至镇鳌山麓。 大历六年(771),翁山县废,境域归鄮县。五代后梁开平三年(909),改鄮县为鄞县,属鄞县。北宋熙宁六年(1073),再次设县,县名“昌国”,“意其东控日本,北接登莱,南亘欧闽,西通吴会,实海中之巨障,足以昌壮国势焉”。县治设镇鳌山麓。元至元十五年(1278年),升县为州。十七年,复置县,州县并存。二十七年,撤县存州。明洪武二年(1369),改昌国州为昌国县。十九年至二十年,朝廷禁海徒民,废昌国县,置昌国乡,属定海县(今宁波市镇海区、北仑区)。清康熙二十六年五月(1687年6月),康熙帝以“山名为舟,则动而不静”,取海波永定之义,诏改“舟山”为“定海山”。二十七年,设定海县。道光二十一年(1841)升定海县为定海直隶厅。宣统三年九月(1911年11月),复为定海县。1949年7月分设为定海、滃洲两县,滃洲县政府驻岱山岛高亭镇。1949年10月,由大陆逃亡至枸杞岛的江苏省国民政府置嵊泗县,县治设在嵊山岛。1949年底,定海县辖3个区公所、2个镇、29个乡;滃洲县辖2个镇、12个乡;嵊泗县辖2个镇、5个乡。1950年5月,定海、滃洲两县复并为定海县。1950年7月,设嵊泗特区,属江苏省苏南行政区松江专区。1950年底,定海县设7个区公所、43个乡;嵊泗特区辖3个区公所、2个镇、10个乡。1951年3月,置嵊泗县,县政府驻泗礁山岛菜园镇。1953年6月,析定海县为定海、普陀、岱山3个县,与从江苏省松江区划入的嵊泗县,合并设立舟山专区。1954年4月,增辖象山县。1956年,舟山专区辖5个县为舟山县,其中,嵊泗县改设为嵊泗人民公社。1960年11月,嵊泗人民公社划归上海市。1962年5月28日,撤销舟山县,恢复舟山专区和定海、普陀、岱山、嵊泗4个县并增设大衢县,下设5个区公所、6个镇、81个公社。1964年6月,撤销大衢县。1966年辖4个县,下设6个区公所、4个镇、81个公社。1967年3月起,舟山专区改称舟山地区。至1979年,舟山地区辖4个县,下设6个区公所、4个镇、82个公社。1982年底,辖4个县,下设7个镇、85个公社。1984年,辖4个县,下设6个区公所,7个镇,78个乡。1987年1月,撤销舟山地区,设立舟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