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地名
福建省
区划代码
350000000000
省会
福州市
简称
地理区域
华东
分类
行政区划
拼音
Fu Jian
行政级别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福建之名来源于唐开元二十一年(733)设福建经略使。元朝时期,置福建等处行中书省。

地名含义:
因福建经略使管辖区域内有福州、建州两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福建。

历史沿革:
古为闽越地,《周礼·夏官》称七闽。秦置闽中郡,治冶县(别称东冶,即今福州)。汉高祖立无诸为闽越王,都东冶,武帝徙其民江淮,虚其地。始元二年(前85)立为冶县(后复名东冶)。东汉改为东侯官。三国吴永安三年(260)置建安郡,治建安。晋太康三年(282)设晋安郡,治原丰,属扬州。元康元年(291)改属江州。南朝梁增置南安郡,治南安。陈于晋安郡置闽州,升晋安郡为丰州。隋开皇元年(581)废郡,改丰州为泉州。大业初改名闽州。三年(607)废州为建安郡。唐武德元年(618)改建安郡为建州,治闽县(今福州)。五年以南安故郡地为丰州,治南安。六年分置泉州,治闽县。贞观初丰州并入泉州。重拱二年(686)析泉州南部地置漳州,治漳浦(今云霄)。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析泉州地置武荣州,治南安。景云二年(711)改武荣州为泉州,治晋江,改泉州为闽州,治闽县(今福州),设闽州都督府,析岭南道之潮州来属。开元十三年(725)闽州改名福州。二十一年(733)更置福建经略使,治福州,福建之称始此,以福、建2州得名。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属江南东道,改福建经略使为长乐经略使。乾元元年(758)以长乐郡为福州都督府,经略使改为都防御使。上元元年(760)升置节度使。大历六年(771)置都团练观察处置使,以潮州归岭南道。乾宁三年(896)置为威武军节度使,治福州。五代梁开平三年(90年)封王审知为闽王。贞明六年(920)升置大都督府于福州。闽龙启元年(933)升福州为长乐府。天德三年(945)改长乐府为东都。宋雍熙二年(985)分设福建路。元至元十四年(1277)立行宣慰司于泉州,翌年改为行中书省,后行省迁福州。明置福建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治福州。清置福建行省,治福州。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3年)增置台湾府。光绪十三年(1887)析台湾府分置台湾省。辛亥革命后仍置福建省。1932年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成立于长汀,领导闽西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福建省会迁永安,1945年后迁回福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福建省人民政府驻福州市,直辖福州、厦门2市,分设8个专区、67县。1951年,设立泉州市、漳州市,分别划归晋江专署和龙溪专署管辖。建瓯专区改名为建阳专区。1953年,原由晋江专署领导的泉州和龙溪专署领导的漳州二市改由省辖。1956年,设南平市,为省辖市;撤销闽侯、永安、建阳三专区。1992年,撤销晋江县设立晋江市(县级);撤销建瓯县设立建瓯市(县级市)。原行政区划均不变,亦不增加机构和编制。1994年,撤销南平地区,设立南平市(地级市)。撤销南平市(县级市),设立延平区。撤销长乐县,设立长乐市(县级市);撤销建阳县,设立建阳市(县级市)。至此,全省共设地级市7个,2个地区;县级市15个,48个县,18个区。2014年5月,撤销建阳市,设立南平市建阳区。同年12月,撤销永定县,设立龙岩市永定区。2017年7月,撤销长乐市,设立长乐区。福建省共9个地市。

行政区划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福建省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