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营市
- 地名
- 东营市
- 区划代码
- 3705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546
- 车牌号码
- 鲁E
- 隶属
- 山东省
- 拼音
- Dong Ying
- 繁体
- 東營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以胜利油田第一口油井所在的东营村命名。
地名含义:
相传唐王东征时,曾在此安营扎寨,后人在此立村时按所处相对位置得村名为东大营村,后简化为东营村。市以村名。
历史沿革:
夏代至殷末,为季荝氏、逢伯陵、蒲姑氏居地。西周至战国时期,市域内已成陆部分均为齐国地。秦代属齐郡。西汉时期,境内属千乘郡和齐郡。汉高祖六年(前201)首置广饶县,属齐郡。今广饶县境分属2郡5县之地,即千乘郡之千乘县、琅槐县;齐郡之广饶县、巨定县、利县。今利津南部之地属千乘郡之漯沃县、蓼城县。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广饶曾一度被封为侯国。王莽新朝时,今市境属建信郡。南部为千乘县、琅槐县地,西部为施武、延亭县地。东汉初期沿西汉建置。汉明帝永平三年(60),以千乘郡改为千乘国。永元七年(95)改千乘国为乐安国。今市境属乐安国。南部置利、益、博昌3县(广饶、巨定、琅槐3县废),西部置有蓼城县(漯沃县废)。三国时期,属魏国青州乐安国博昌、利县、蓼城县地和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地。西晋时,复置广饶县,属齐国。今市境西部部分属冀州乐陵国漯沃县和青州乐安国蓼城县。东晋至南北朝时期,今市境先后为后赵、前燕、后燕、前秦、北魏等国属地。其行政建置,皆相因袭,市境属青州齐郡和乐安郡、冀州乐陵郡。隋朝,初期罢郡存州,实行州县两级行政,开皇三年(583) 移千乘于广饶,广饶县名改为千乘,属青州。十六年(596)废漯沃县置蒲台县,辖永利镇,属棣州。大业三年(607) 复改州为郡。青州改为北海郡,棣州改为渤海郡,今市境分属之。唐朝,今市境南部先属河南道乘州千乘县,后属河南道青州千乘县。市境西部属河北道棣州渤海县、蒲台县。宋朝,初废道制。宋太宗至道三年(997),今广饶县地属京东东路青州千乘县。今利津县地先属河北路,后属河北东路滨州渤海县。金熙宗天眷元年(1138),改千乘县为乐安县,属山东东路益都府。明昌三年(1192)十二月以永利镇升置利津县,属山东东路滨州。元朝,今市境南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益都府乐安县,西部属中书省山东东西道宣慰司滨州利津县。明朝,今市境南部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乐安县,西境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南府滨州利津县。清朝,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青州府乐安县,西部属山东省济南府利津县和沾化县(局部),雍正十二年(1734)改属武定府。1913年,今市境南部属山东省胶东道乐安县。1914年,乐安县更名为广饶县。1915年改属淄青道。1927年废道,直属山东省。市境西部初属山东省岱北道利津县、沾化县地,1915年改属济南道,1928年直属山东省。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利津与垦利县同属渤海区第四专署。1949年第四专署改称垦利专署。1945年,广北县、四边县撤销,建立广饶县政府,隶属渤海区清河专署。1950年5月,撤销渤海行政区,今市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均隶属于惠民地区行政公署。1956年,垦利县建制撤销,垦利、利津合并为利津县。1958年,沾化、利津合并为沾化县。惠民专区与淄博市合并为淄博专区,境内广饶县、沾化(含利津)县、县级孤岛人民公社(1958年10月,析利津县东部的建林、永安等4处人民公社设立县级孤岛人民公社)属之。1959年,孤岛人民公社撤销,恢复垦利县。1961年,沾化、利津县分置,惠民地区与淄博市分开。境内广饶、利津、垦利及沾化局部隶属于惠民专区。1982年11月划原惠民地区的垦利、利津2个县,广饶县的4个公社,沾化县的4个公社,博兴县的1个公社和3个大队,成立省辖地级东营市。1983年8月,广饶县划归东营市。1987年,牛庄区与东营区合并为东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