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
- 地名
- 临沂市
- 区划代码
- 3713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539
- 车牌号码
- 鲁Q
- 隶属
- 山东省
- 拼音
- Lin Yi
- 繁体
- 臨沂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因地理位置得名。临沂市政府驻地紧邻沂河故名。
地名含义:
临沂,取“临近沂河”之意。
历史沿革:
商朝时,本区南部郯城、苍山县地属大庭国。西周时,境内有郯、鄫、鄅、鄪、向、莒、阳、根牟、郜、祝等诸侯国,另有少部属邾国、鲁国地。春秋时分属鲁国和莒国。战国时属齐国、楚国。秦,分属琅琊郡、薛郡和郯郡。西汉时,属东海郡、琅琊郡、泰山郡、城阳国。东汉承西汉制,区划略有改动,琅琊郡改为琅琊国,迁治开阳(今临沂市兰山区、河东区、罗庄区)。三国时,为曹魏地,分属琅琊郡(国)、城阳郡、东莞郡、东海国。西晋时仍分属东海郡、琅琊国、城阳郡、东莞郡。北魏时,分设琅琊、兰陵、郯、东莞、东安、东海等郡。北魏永安二年(529)置北徐州,治于即丘(今临沂城西北)。北齐承北魏制,本区分属琅琊等郡,改东海郡为北海郡,并撤销东莞郡,置义塘郡。蒙阴县并入新泰县。北周时,将北徐州改称沂州,北海郡恢复为东海郡,同时将郡名称前冠上州名,是为沂州琅琊郡、邳州郯郡、海州东海郡、莒州东安郡。隋代,分属沂州(琅琊郡)、泗州(下邳郡)、海州(东海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始治沂水县。唐代分属河南道沂州、密州、海州。武德四年(621)设置临沭县。元和年间,始置郯城县。五代承唐制。北宋,分属京东东路的沂州、密州和淮南东路的海州。南宋时,淮河以北属金朝地。元代,分属都省(即行中书省,又称腹里)益都路沂州和莒州。明朝,分属山东兖州府沂州、青州府莒州。清初沿袭明制。雍正十二年(1734)后皆属沂州府。1913年,撤销沂州府,原所辖除日照县外的其余6县隶属岱南道(次年更名为济宁道)。1925年9月,今临沂市辖区均属琅琊道,治临沂。1928年道撤销,各县直属山东省。1936年,置山东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辖临沂、郯城、莒县、日照、沂水、蒙阴、费县、峄县8个县。1938年4月,日本侵占该区。后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抗日根据地,本区分属鲁中、鲁南、滨海三个行署。1950年改属滨海、沂蒙专区,后本区改置临沂、沂水专区,共辖临沂、郯城、苍山、兰陵、临沭、费县、赣榆(竹庭)、邳县、东海、新海连、沂水、沂南、蒙阴、蒙山(1952年撤销)、莒沂(1953年撤销)、莒县、莒南、日照。1953年沂水专区撤销,所辖除日照县划归胶州专区外,其他各县划归临沂专区。同时,将滕县专区所辖平邑县划归临沂专区(白彦县此时已撤销),将临沂专区所辖赣榆、东海、邳县和新海连市划归江苏省(兰陵县此时撤销)。1956年2月,日照县划归临沂专区。3月,临沭县撤销。1958年10月,沂南县撤销。12月,临沂县改为临沂市。1961年9月,临沭、沂南两县恢复。1963年3月临沂市改为临沂县。1967年,临沂专区改为地区,辖临沂、郯城、临沭、莒南、莒县、日照、沂水、沂南、沂源、蒙阴、费县、平邑、苍山等县。1983年8月,临沂县复改为市。1984年,日照县改为日照市。1989年6月,日照市升为地级市。12月,沂源县划归淄博市。1992年12月莒县划归日照市。1994年2月,撤销临沂地区,设临沂市。原临沂市分设兰山、罗庄、河东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