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 地名
- 河南省
- 区划代码
- 410000000000
- 省会
- 郑州市
- 简称
- 豫
- 地理区域
- 华中
- 分类
- 行政区划
- 拼音
- He Nan
- 行政级别
- 省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清代正式称为河南省,因位置得名。
地名含义:
古处大河(黄河)之南,故称河南。
历史沿革:
夏、商为畿内地,西周为东都之地,并有卫、管、蔡等30多个诸侯国。东周为京畿地。战国属魏、韩、卫等国。秦置三川、颍川、东、砀、南阳5郡。西汉置河南、弘农、河内、东、陈留、颍川、汝南、南阳等郡和淮阳国。西汉末属豫州。东汉改河南郡为河南尹(为都城所在地)、淮阳国为陈国。三国魏与西晋建都今境。魏置豫州。晋为司州、兖州、豫州和荆州地。北魏建都洛阳,置司州、怀州、豫州、广州、东豫州。北周、隋初以洛阳为东京。隋炀帝改州为郡,置17郡。唐以洛阳为东都,置河南道,后增置都畿道。五代除南唐都洛阳外,余均都汴梁。宋尝置东京(都汴梁)、西京(都洛阳),并置京畿、京东、京西3路。金置南京路,哀宗移都于汴京(今开封)。元置河南等处行中书省,治汴梁。以境内大部处于黄河之南,故称河南,省名由此始。明洪武元年(1368)置中书分省,治开封府。二年改河南等处行中书省。九年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省境大致确定。清为河南省,省会开封府,辖9府、5直隶州和淅川直隶厅、96县。1913年分豫东、豫西、豫南、豫北4道,辖108县。1927年废道。1932年设置11行政督察区。1949年辖开封、郑州2市,郑州、洛阳、陕州、陈留、商丘、许昌、淮阳、南阳、信阳、潢川10专区,省会开封市。黄河以北县市析置平原省,省会新乡市。1952年撤平原省,所辖2市3专区及东明县划归河南省。1954年省会迁郑州。1964年东明县复归山东省,同时将山东省范县、寿张县金堤河以南地区划归河南省。1965年设立驻马店、周口专区。1969年撤平顶山特区设地级平顶山市。1970年设义马矿区。1973年设舞钢工区办事处(地级)。1974年安阳、鹤壁、焦作、新乡市升格为地级市。1975年设济源工区办事处(地级)。1977年撤舞钢工区办事处并入平顶山市,撤济源工区办事处并入新乡地区。1978年安阳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安阳专区,新乡市降格为县级市划归新乡专区。1981年撤义马矿区设立义马市。1982年安阳、新乡复为地级市。1983年撤濮阳县设地级濮阳市。撤销开封地区,所属开封、兰考、蔚氏、通许、杞县5县划归开封市,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5县划归郑州市。撤销安阳地区,所属安阳、淇县、浚县、林县、汤阴5县划归安阳市,内黄、滑县、清丰、南乐、长桓、范县、台前7县划归濮阳市。新乡地区的新乡、汲县2县划归新乡市,武修、博爱2县划归焦作市。许昌地区的宝丰、鲁山、叶县3县划归平顶山市。洛阳地区的新安、偃师、孟津3县划归洛阳市。1986年许昌、漯河、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撤销新乡地区,所属辉县、获嘉、原阳、延津、封丘5县划归新乡市,武涉、温县、泌阳、孟县、济源5县划归焦作市。撤销许昌地区,所属禹县、长葛、许昌、鄢陵4县划归许昌市,偃师、舞阳、临颖3县划归漯河市,郏县、襄城2县划归平顶山市。撤销洛阳地区,所属栾川、嵩县、汝阳、宜阳、伊川、洛宁6县划归洛阳市,渑池、陕县、灵宝、卢氏3县划归三门峡市,临汝县划归平顶山市,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1988年撤济源县设济源市(县级),撤临汝县设汝州市(县级),撤禹县设禹州市(县级),撤汲县设卫辉市(县级),撤辉县设辉县市(县级),撤邓县设邓州市(县级)。1989年销沁阳县设沁阳市(县级)。1990年撤平顶山市舞钢区设舞钢市(县级)。1991年撤巩县设巩义市(县级)。1993年撤灵宝县设灵宝市(县级),撤长葛县设长葛市(县级),撤偃师县设偃师市(县级)撤项城县设项城市(县级)。1994年撤销南阳地区、县级南阳市、南阳县,设立地级南阳市。撤林县设林州市(县级),撤密县设新密市(县级),撤荥阳县设荥阳市(县级),撤新郑县设新郑市(县级),撤登封县设登封市(县级)。邓州市由省直辖。1996年撤孟县设孟州市(县级),撤永城县设永城市(县级)。1997年撤销商丘地区和县级商丘市、商丘县,设立地级商丘市。济源市由省直辖。1998年撤销信阳地区和县级信阳市、信阳县,设立地级信阳市。2000年撤销周口地区和县级周口市,设立地级周口市。撤销驻马店地区和县级驻马店市,设立地级驻马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