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地名
湖南省
区划代码
430000000000
省会
长沙市
简称
地理区域
华中
分类
行政区划
拼音
Hu Nan
行政级别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因大部分地区局洞庭湖之南得名湖南。因境内有潇湘、蒸湘、漓湘三大水系,简称湘。因五代有“秋风万里芙蓉国”之说,伟人毛泽东有“芙蓉国里尽朝晖”之佳构,雅称“芙蓉国”。

地名含义:
“湖南”之名来源于境域大部分居洞庭湖以南。简称“湘”,因省内最大河流湘江流贯南北而名。说文解字,湘,从水、从目、从木,为“相水”之意。南朝宋庾仲雍《湘中记》云:“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了了,石子如樗蒲矢,五色鲜明,白沙如霜雪,赤如朝霞。”又简称“潇湘”。“潇湘”原指位于永州的潇水、湘江的汇合处。《山海经•中山经》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到唐代中期,“潇湘”不单指潇水和湘水,而是被诗人们衍化为地域名称。陆游诗:“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湖南又别称“三湘”,自宋代以来,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历史沿革:
境域在夏、商和西周时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代属于楚国苍梧、洞庭二郡。秦始皇设黔中、长沙两郡。西汉初期属于长沙国,汉武帝之后属荆州刺史辖区,辖武陵郡、桂阳郡、零陵郡和长沙郡。三国时属吴国荆州,置昭陵郡,为荆南五郡。西晋时分属荆州和广州;东晋时分属荆州、湘州、江州。南朝宋、齐、梁时分属湘州、郢州和小部分荆州;南朝陈时分属荆州、沅州。隋开皇九年(589)平南陈而统一中国后,在湖南设长沙、武陵、零陵等八郡。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分属山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黔州都督府;广德二年(764)在衡州置湖南观察使,从此在中国行政区划史上正式有“湖南”之名;宝历二年(826)始设湖南道。五代十国,马殷据湖南,建立楚国,国都为长沙。宋朝分全国为路,路下设州、府、军、监,各辖若干县。湖南主要在荆湖南路,简称湖南。元代实行行省制度,湖南属湖广行省,分岳州、常德、澧州等14路和茶陵、耒阳、常宁3州。明朝行省设布政使司,后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省下为府(州),府下设县,实行省、府(州)、县三级制;湖南属湖广布政使司。清朝地方政权实行省、道、府(直隶厅、直隶州)、县(散厅、散州)四级制。康熙三年(1664)置湖广按察使司,湖广右布政使、偏沅巡抚均移驻长沙。随之湖广行省南北分治,建立湖南省,下设长宝道、岳常澧道、辰沅永靖兵备道、衡永郴桂道四道,道下为府,直隶州(厅),府(州)下为县 。雍正元年(1723)设湖南布政使司,雍正二年,偏沅巡抚易名湖南巡抚。中华民国时,湖南废除府、厅、州,保留道、县两级。1914年,湖南省设湘江道、衡阳道、武陵道、辰沅道四道,道下辖县 。1922年道制撤消,仅存省、县两级。1937年12月普遍设立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湖南省划为九区,并设立长沙市、衡阳市两省辖市,湖南省政府驻长沙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湖南省建制基本格局变化不大。1949年设置长沙地级市,1956年设置株洲地级市,以及长沙、衡阳、郴县、常德、益阳、邵阳、永州7个直属专区,湘西行政区及所辖永顺、沅陵、会同3个专区 。1957年9月设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1960年郴县专区改称郴州专区,1970年郴州专区改称郴州地区。1980年2月设湘潭、衡阳、邵阳地级市,1983年2月设岳阳地级市,1988年1月设常德地级市。1988年5月大庸市升为地级市,1994年4月更名为张家界市。1994年4月设立益阳地级市,12月设郴州地级市。1995年11月设立永州地级市,1997年11月设立怀化地级市,1999年1月设立娄底地级市。从而形成13个省辖市和1个自治州的建制格局。

行政区划

湖南省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长沙市
430100000000
株洲市
430200000000
湘潭市
430300000000
衡阳市
430400000000
邵阳市
430500000000
岳阳市
430600000000
常德市
430700000000
张家界市
430800000000
益阳市
430900000000
郴州市
431000000000
永州市
431100000000
怀化市
431200000000
娄底市
431300000000
湘西州
433100000000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湖南省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