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衡阳市

地名
衡阳市
区划代码
430400000000
电话区号
0734
车牌号码
湘D
隶属
湖南省
拼音
Heng Yang
繁体
衡陽市
行政级别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1942年,衡阳县东华、雁峰、西湖、石鼓、江东5镇和城郊的广福、奇罡、酃湖3乡区域设置衡阳市。

地名含义:
因位于南岳衡山之南,因山南水北为“阳”,故得名衡阳 。

历史沿革:
先秦衡阳地区古属三苗、杨越,战国时为楚国所辖,为楚南重镇。前221,秦始皇统一全国并将原楚国南部分为黔中、长沙两郡,衡阳地域属于长沙郡。西汉高祖5年(202)始建酃县(治今珠晖区酃湖乡,中国西汉至隋朝初年酃县指衡阳市珠晖区酃湖,宋代至新中国成立之初酃县指炎陵县),后设立钟武侯国、重安侯国。三国衡阳分属于衡阳郡和湘东郡,出现二郡分立的情况。220年,孙吴于长沙郡东南设置湘东郡,郡治设酃县(今珠晖区酃湖乡);并于长沙郡西部设衡阳郡,下辖蒸阳(今衡阳县)、重安(今衡南县)、湘南、湘西(今衡山、衡东、南岳区)、湘乡、益阳等县。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郡。西晋置衡州,治衡阳。东晋、南北朝先后设湘东郡、衡阳王国(辖今衡阳市、娄底市、益阳市、湘乡市、宁乡县、韶山市、等地)、湘东王国(今衡阳市、茶陵、炎陵、攸县、双峰、安仁等地),首府设衡阳。前589,隋灭陈并改郡为州,改湘东、衡阳两郡为衡州、临蒸为衡阳县,州、县城均在江东东岸。此为历史上首次出现以衡阳命名的县。唐朝唐天宝年间又将衡州改称衡阳郡,直至唐乾元元年才复用衡州。肃宗至德二年置衡州防御使,领衡、涪、岳、潭、郴、邵、永、道八州。764年,唐王朝为了加强对湖南地区的控制,设置湖南观察使。这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湖南”之名,湖南观察使驻衡州。宋朝为衡州衡阳郡。元朝确定行省制度,省下设路,改置衡州路,在衡州设湖南宣慰司,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元贞元年(1295) 衡永郴桂诸路人民抗粮、抗丁,起义频繁,朝廷于衡州设行枢密院。明朝置衡州府,属湖广行省(治武昌,今武汉)。下辖衡阳县(衡阳市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南岳区、衡山县、衡东县)、耒阳县(耒阳市、安仁县)、常宁县(常宁市)、茶陵州(茶陵县、攸县、炎陵县、安仁县)、桂阳州(桂阳县、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明朝中后期设桂王藩国,都衡阳。清代湖广行省分为左、右布政使司,康熙三年(1664)分为湖南、湖北两省。置衡永郴道,驻衡州府,领衡州府(衡阳县、清泉县、衡山县、耒阳县、常宁县、安仁县、酃县、桂阳州、临武县、蓝山县、嘉禾县)、永州府(零陵县、祁阳县、东安县、道州、宁远县、永明县、江华县、新田县)、郴州(永兴县、宜章县、兴宁县、桂东县),雍正十年(1732)增领桂阳州,更名衡永郴桂道。1676年,吴三桂在衡阳称帝,国号周。衡阳称应天府(国都)。1914年,废府存道,改衡永郴街道为衡阳道。1936年,湖南设立行政督察区,衡阳先后属于第五和第二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驻衡阳,辖衡阳、衡山、常宁、耒阳、攸县、安仁、酃县、茶陵。1939年春,因抗日战争的缘故湖南省政府自沅陵迁至耒阳,省政府设在水东江至竹市一带,秘书厅设杜陵书院(今耒阳一中)。1942年,衡阳县东华、雁峰、西湖、石鼓、江东5镇和城郊的广福、奇罡、酃湖3乡区域设置衡阳市。

行政区划

衡阳市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珠晖区
430405000000
雁峰区
430406000000
石鼓区
430407000000
蒸湘区
430408000000
南岳区
430412000000
衡阳县
430421000000
衡南县
430422000000
衡山县
430423000000
衡东县
430424000000
祁东县
430426000000
综合保税区
430471000000
高新技术产业园
430472000000
松木经济开发区
430473000000
耒阳市
430481000000
常宁市
430482000000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衡阳市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