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石柱县

地名
石柱县
区划代码
500240000000
身份证号
500240...
电话区号
023
车牌号码
渝A - 渝H
隶属
重庆市
拼音
Shi Zhu
繁体
石柱縣
全称
石柱土家族自治县
行政级别
自治县 三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取辖内石潼、砫蒲2关首字得名,后因万寿山上的男女石柱峰改称石柱。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沿用至今。

地名含义:
根据《明史·四川土司二》记载,“石砫,以石梁伞的石潼关、砫蒲关”得名石砫,后因万寿山上的男女石柱峰(传说玉皇大帝的侄子张擎天和王母娘娘的侄女玉珊从小定下了娃娃亲,但两人的感情并不好,有一天擎天在打猎中救下了遇险的民女施娘,从此他们相识相爱。王母娘娘得知擎天和施娘相爱的消息,取下头上的玉簪一划,在平阳上划出一条沟壑,让擎天和施娘无法相见。擎天和施娘每日隔江相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擎天化作男石柱,施娘也化作了石头。而玉珊得知后,十分怄气,背向擎天,也化作女石柱)而改称石柱。

历史沿革:
石柱之地,古为《禹贡》梁州之域。西周、春秋时,属巴国“南极黔涪”领地。战国时期,先后分属楚黔中地、秦黔中郡。秦至东汉年间,以境内七曜山为界,分属巴郡、黔中郡和临江县(今重庆市忠县)、涪陵县(今重庆石彭水县)。三国至十六国成(汉)时期,属涪陵郡涪陵县。南北朝宋时,县地改属巴郡。齐,属巴郡临江县。梁,属临江郡。北周,初属临江郡,武帝保定初(561)属临江地分置的南都郡源阳县。建德四年(575),属南都郡源阳县改名的怀德郡武宁(今万州区武陵镇)。隋朝时期,县地属临州武宁县。唐武德二年(619)分浦州(今重庆市万州区)之武宁县西界地置南宾县,为石柱建县之始。五代十国、前蜀、后蜀循唐制。北宋至明洪武十四年(1381),循唐制,隶忠州。南宋建炎三年(1129),置石砫安抚司,马定虎受封石砫安抚使,建立局势机构,节制九溪十八峒。元初,在南宾县地设立为石砫军民府,后升为石砫宣抚司。元末,明玉珍据蜀,建立夏政权,改为石砫安抚司。明洪武八年(1375),置石砫宣抚司,隶重庆卫。十四年(1381),撤销南宾县,改为南宾里。嘉靖四十二年(1563),改隶夔州卫。天启元年(1621),石砫女宣抚使秦良玉勤王有功,升石柱宣慰司,隶夔州府(今重庆市奉节县)。清顺治十六年(1659),石柱宣慰司隶川东道夔州府。乾隆二十二年(1757),改土归流,置石砫厅,仍隶夔州府。二十六年(1761),升为石砫直隶厅,直隶四川省。1913年,改为石砫县,隶川东道。1935年,改隶四川省第八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酉阳。1948年,改隶四川省第九行政区督察专员公署,驻万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于1950年正式成立石砫县人民政府,隶川东行署区涪陵专区。1952年,隶四川省涪陵专区。1959年,改为石柱县。1984年,成立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隶四川省涪陵地区。1988年,改隶四川省黔江地区。1997年6月18日,重庆恢复中央直辖市,随黔江地区改隶重庆。2000年7月,直隶重庆市,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石柱县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南宾街道
500240001000
万安街道
500240002000
下路街道
500240003000
西沱镇
500240101000
悦崃镇
500240103000
临溪镇
500240104000
黄水镇
500240105000
马武镇
500240106000
沙子镇
500240107000
王场镇
500240108000
沿溪镇
500240109000
龙沙镇
500240110000
鱼池镇
500240111000
三河镇
500240112000
大歇镇
500240113000
桥头镇
500240114000
万朝镇
500240115000
冷水镇
500240116000
黄鹤镇
500240117000
枫木镇
500240118000
黎场乡
500240203000
三星乡
500240204000
六塘乡
500240205000
三益乡
500240207000
王家乡
500240208000
河嘴乡
500240209000
石家乡
500240210000
中益乡
500240213000
洗新乡
500240214000
龙潭乡
500240216000
新乐乡
500240217000
金铃乡
500240218000
金竹乡
500240219000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石柱县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