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遵义市
- 地名
- 遵义市
- 区划代码
- 5203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852
- 车牌号码
- 贵C
- 隶属
- 贵州省
- 拼音
- Zun Yi
- 繁体
- 遵義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唐贞观十六年(642),罗蒙县更名遵义县,此为遵义名之始。一说出自《尚书·洪范》,一说与东汉光武帝年间义郎有关。
地名含义:
取名遵义,有两说。一说取义《尚书》:“无偏无陂,遵王之义。”如商务印书馆民国四年(1915)版《辞源》、1982年版《贵州省遵义市地名志》持此说。一说与西汉牂牁郡功曹谢暹“保境为汉”,从而被东汉光武帝刘秀封为“义郎”有关。如明代曹学佺《蜀中广记》、明末清初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当代学者刘琳《华阳国志注》等皆持此观点。
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今遵义市管辖地域分属鳖、鳛及巴、蜀、牂牁等方国。战国时属夜郎国。秦置鄨县,属巴郡。西汉元光五年(前130)置犍为郡,治鄨县。元鼎六年(前111)改隶牂牁郡。晋平夷郡领鄨县地。隋于东境置明阳郡(今凤冈);其西境属牂州,隋炀帝时改牂州为牂柯郡,唐初废。唐贞观九年(635)以隋牂柯郡北部地置郎州(今遵义)。十三年将郎州更名播州,州治恭水县。次年更名罗蒙县,十六年(642)更名遵义县。此为遵义名之始。十六年于北境置珍州,治夜郎县(今桐梓)。十七年又置溱州。景龙二年(708)于播州设都督府,先天二年(713)废。北宋乾德三年(965)复置珍州(今正安、道真)。大观二年(1108)置播州、承州和遵义军;三年置滋州,均隶夔州路。宣和三年(1121)滋、溱、承、播诸州及遵义军皆废。南宋开禧三年(1207)复置遵义军,嘉定十一年(1218)废。嘉熙三年(1239)置播州安抚司,治播川县。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置遵义军民总管府;二十六年改播州为播南路;二十八年置播州军民宣抚司,治今遵义市,隶四川行省。明洪武五年(1372)以宣抚司地置播州宣慰司,隶四川;改遵义军民总管府为播州长官司。万历二十九年(1601)废播州宣慰司,分置遵义、平越两军民府。前者治遵义县,辖真安州及遵义、桐梓、绥阳、仁怀4县,隶四川;后者属贵州。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遵义军民府为遵义府。雍正五年(1727)遵义府由四川划归贵州。1913年废府、州、厅改置县,属黔中道。1935年设第五行政督察区,驻桐梓县。1936年督察专员公署移驻遵义城。1949年置遵义专区。1956年余庆县划入。1958年息烽县划入。1963年开阳县划入。1965年息烽、开阳2县划归安顺专区。1970年改称遵义地区。1997年撤遵义地区设地级遵义市,县级遵义市改设红花岗区。2004年6月,成立汇川区。2016年3月,撤销遵义县,设立播州区。至此,遵义市共辖3区7县2自治县,代管2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