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阿里地区

地名
阿里地区
区划代码
542500000000
电话区号
0897
车牌号码
藏F
隶属
西藏
拼音
A Li
繁体
阿裡地區
行政级别
地区 地级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简介:
阿里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西北部,东邻那曲市,东南接日喀则市,西、南分别与克什米尔地区、印度、尼泊尔毗邻,北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市交界。行政区划代码542500。地区行署驻噶尔县。辖日土县、噶尔县、札达县、措勤县、改则县、革吉县、普兰县。面积337702平方千米,人口13.92万人。民族以藏族为主,另有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民族。阿里气候高寒,年均气温0℃。冬季长,最高气温23℃、最低气温-30℃。春秋季短暂,无夏,大风149天。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羌塘高原核心地带,是喜马拉雅山、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汇聚处。地势南北高、中间低,有“世界屋脊之屋脊”之称。境内高山耸持,雪峰林立,河流纵横,湖泊星罗棋布。主要河流有森格藏布(狮泉河)、朗钦藏布(象泉河)、马甲藏布(孔雀河)、当却藏布(马泉河)等,最终汇入印度洋。主要湖泊有扎日南木错、班公错、玛旁雍错、拉昂错和仓木错等。阿里地区已探明的矿产有盐、硼、铝、芒硝、银、金等30多种矿产,有盐湖96个,约占西藏盐湖总数的50%以上,拥有大量的固态盐类资源。还蕴藏有丰富的地热能,有森格藏布—雅鲁藏布江地热带、昆仑山—可可西里地热带、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地热带。阿里地区生态保存完好,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境内有大量的野生动物资源,藏野驴、野牦牛、藏羚羊、盘羊、草原狼、棕熊等。禽类有斑头雁、赤麻鸭、棕头鸥、黑颈鹤等众多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境内主要交通干线有219国道、叶狮公路、阿日公路、黑阿公路。阿里地区共有电影站7个,电视转播台、调频台7座,卫星地面接收站800多座、广播中波站4座,群众文化、艺术馆9个。全区共有教育机构49所,其中中学7所、小学39所。各类医疗卫生机构75家,其中县级医疗机构12家。阿里地区主要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有被佛教、印度教、苯教等诸多宗教视为世界中心的“神山”冈仁波齐峰和“圣湖”玛旁雍错,有历史悠久的古格王国遗址、连绵数十平方千米的土林地貌、著名的班公错鸟岛、众多的古代岩画以及壮丽多姿的高原风光和人文景观。海拔4200米。

地名来源:
1960年,设立阿里专区。1970年11月,更名为阿里地区。

地名含义:
“阿里”,藏语意为“领地、属民”。原称“象雄”。史籍中称“象雄”为“羊同”。《通典·边防六》载:“大羊同,东接吐蕃,西接小羊同,北直于阗。东西千余里,胜兵八九万,辫发毡裘,畜牧为业”。“大羊同”指“中象雄”-今阿里地区;“小羊同”则指“里象雄”-今藏北一带。

历史沿革:
7世纪前,黎聂秀在此地自称为王,自称象雄阿巴尔,后发展为象雄部落联盟,古象雄地域分为里、中、外三大区域,今阿里地区为腹心地带。唐贞观十八年(644,藏历木龙年),雅砻悉补野第三十二代赞普松赞干布攻打象雄,使之归入吐蕃。唐会昌二年(842,藏历水狗年),吐蕃政权末代赞普死后,其后裔吉德尼玛衮在宫廷中失败,逃至阿里地区,建立了一个小王朝,吉德尼玛衮将阿里地区分封给3个儿子,其中古格王国即第三子祖德衮的封地。11世纪,古格王拉德将辖区内的协尔等三地赠给大译师仁钦桑布。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藏历第四饶迥土虎年),阿里归属蒙古国。元至元十七年(1280,藏历第五饶迥铁龙年),元朝始设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洪武八年(1375,藏历第六饶迥木兔年),明朝设俄力思军民元帅府。正统五年至明成化六年(1440至1470年,藏历第七饶迥铁龙年至藏历第八饶迥铁虎年)间,古格一度被拉达克占领。崇祯三年(1630,藏历第十一饶迥铁马年),古格王朝覆灭,阿里地区受拉达克统治。清康熙二十年(1681,藏历第十一饶迥铁鸡年),噶丹次旺率蒙藏部众进兵阿里,康熙二十二年(1683),阿里全境归附西藏地方政府,由噶丹次旺管理。康熙二十二年(1683,藏历第十一饶迥水猪年),西藏地方政府在噶尔昆沙设立堆里噶本。1915年(藏历第十五饶迥木兔年),西藏地方政府在日土、达巴等地设立察肖。1951年,和平解放西藏后,设阿里噶本。1954年,设立阿里总管。1956年,设立阿里基巧办事处。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阿里专区。1969年12月,中央依据西藏建议,批准阿里专区交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代管,行政区划仍属西藏。1970年11月,阿里专区更名为阿里地区。1979年3月,中央决定,阿里地区恢复由西藏自治区管理。

行政区划

详细介绍

阿里地区 附近或相邻的同级地区:
相关标签阿里地区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