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

地名
咸阳市
区划代码
610400000000
电话区号
029
车牌号码
陕D
隶属
陕西省
拼音
Xian Yang
繁体
咸陽市
行政级别
地级市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因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而得名阳。

地名含义: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在今市区东北部营造宫殿,建立都城,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咸”字意为“皆”、“都是”等。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建都咸阳。

历史沿革:
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在此筑城立阙,并建都于此。因“地处九嵕山之南、渭水之北,山水俱阳”故名咸阳。西周为京畿,东周时封于秦。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咸阳仍为都城,在咸阳置内史,统辖关中各县。秦末,项羽入关,废除郡县制,恢复分封制。将秦内史和上郡的部分地区分成雍、翟、塞3国。汉高帝二年(前205年),更秦内史地为渭南、河上、中地3郡,九年复为内史,改咸阳为新城。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以长安为中心,分置左、右内史。长安以东为左内史,长安以西为右内史。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又改咸阳为渭城,置渭城县。太初元年(前104年),改长安以东为京兆尹,渭城以西为右扶风,长陵以北为左冯翊,谓之“三辅”。东汉末年,在关中及甘肃置雍州。三国魏又分河西为凉州,陇右为秦州;在关中,改京兆尹为京兆郡,右扶风为扶风郡,左冯翊为冯翊郡。又分扶风、安定2郡,在漆县置新平郡。西晋迁扶风郡治于池阳,在槐里置始平郡。分美阳置好畤县。改栒邑为汾邑,鹑觚改属安定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境内先后经历前赵、后赵、前秦、后秦、北魏、西魏、北周等朝代更替,郡县废置繁杂。后赵太和二年(329年)在关中复置雍州,分始平和长安,在古渭城置石安县。前秦苻健,又恢复司隶校尉,前秦皇始二年(352年),置咸阳郡,在咸阳侨置灵武县。隋开皇三年(583年)撤销咸阳郡。 唐代,在关中设京畿道,武德元年(618年)分泾阳、始平置咸阳县,五代末,咸阳县属京兆府。北宋在陕西及甘肃部分地区置永兴军路,咸阳属京兆府。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咸阳县仍属京兆府。元代,在陕西置行中书省,改京兆府路为奉元路。咸阳县属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咸阳县属西安府。清代仍属西安府。1913年咸阳属关中道辖。1935年~1940年,境内置有第十、第七两个督察区和第二、第九两个督察区的辖地。第十行政督察区,公署设咸阳县中山街。 1935年冬,中央工农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成立了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在陕甘边苏区栒邑县马栏镇设关中特区,1940年,关中特区改为关中分区。1948年6月至1949年9月,关中各县相继解放。与此同时撤销关中分区,在市境设置三原、咸阳、邠县三个分区。? 1950年5月,撤销三原、邠县分区,咸阳分区改为咸阳专区。分区辖咸阳、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栒邑、富平、耀县、铜川13县。1952年12月分咸阳县城区置县级咸阳市。1953年撤销咸阳专区。1958年12月,咸阳县并入咸阳市。1961年10月复设咸阳专区,辖咸阳市及兴平、鄠县、盩厔、高陵、三原、泾阳、淳化、醴泉、乾县、永寿、栒邑、邠县、长武13县。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改醴泉为礼泉、栒邑为旬邑、邠县为彬县。1966年,咸阳市划归西安市。1969年,咸阳专区改名咸阳地区。1971年咸阳市复属咸阳地区。 1984年,撤销咸阳地区,设立咸阳市,为省辖市。将原地区所属的高陵、周至、户县划归西安市,将原宝鸡地区的武功县、杨陵区划归咸阳市。原县级咸阳市改为秦都区,咸阳市辖秦都、杨陵2区及武功、兴平、泾阳、三原、礼泉、乾县、永寿、彬县、长武、旬邑、淳化11县。1986年12月,以市区乐育路为界,分秦都区东部置渭城区。1993年6月,撤销兴平县,设县级兴平市。1997年7月,国务院决定建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示范区管委会为省政府直属派出机构,享有地市级行政管理权、省级经济管理权和部分省级行政管理权。2018年5月,撤销彬县,设立县级彬州市,由省直辖,咸阳市代管。

行政区划

咸阳市行政区划统计年份:2022
地名区划代码所辖地区
秦都区
610402000000
杨陵区
610403000000
渭城区
610404000000
三原县
610422000000
泾阳县
610423000000
乾县
610424000000
礼泉县
610425000000
永寿县
610426000000
长武县
610428000000
旬邑县
610429000000
淳化县
610430000000
武功县
610431000000
兴平市
610481000000
彬州市
610482000000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咸阳市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