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 地名
- 青海省
- 区划代码
- 630000000000
- 省会
- 西宁市
- 简称
- 青
- 地理区域
- 西北
- 分类
- 行政区划
- 拼音
- Qing Hai
- 行政级别
- 省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因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青海湖在省境之内,因而得名。
地名含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所辖省级行政区。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所在地。
历史沿革:
中原夏商周时期,青海的世居民族是古羌人,类比于福建称闽、广东称粤(越),青海则似可以被称为西羌。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青海省境曾由护羌校尉实行较为松散的军政合一制管辖。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在设金城属国以安置降附的羌人部落的同时,将金城郡治所由今兰州西固西移至今青海境内,青海东部地区开始纳入中原封建王朝的郡县体系之中。汉平帝元始四年(4),设立西海郡(治今海晏县),管辖环青海湖地区。新朝亡,郡废。东汉建安元年至十年(196~205年)期间,置西平郡(治今西宁市)。这时青海东部分属金城、陇西、西平3个郡管辖,今西宁开始成为政治中心之一。十六国时期,“五凉”之一的南凉曾在河湟地区立国建都。北魏置鄯善镇,旋改为鄯州,下辖西平、浇河、洮河3郡。北周时,增设了廓州(治今贵德),辖洮河、达化2郡。东晋初至唐前期青海高原上兴起了一个游牧王国——吐谷浑,其鼎盛时期占有东抵今四川北部和甘肃南部,西达今新疆南部,中含今青海省大部的广大地区,成为青海高原上号称强大的游牧王国。吐蕃王朝崛起后,曾经与唐朝以日月山为界直接相邻。北宋前期,安多地区诸吐蕃部落建立了地方政权,史称唃厮啰政权(又称青唐吐蕃政权)。唃厮啰政权行将瓦解时,北宋派军进占河湟地区,恢复鄯州、廓州,并于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此为西宁地名之始)。元初沿置西宁州,并将宋、夏时的乐州、廓州并入,隶于甘肃行省。黄河两岸等地则隶于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代改元西宁州为西宁卫,兼管民政,另在今青海西部设立了安定、阿端、曲先、罕东等“塞外四卫”,在青南地区设了必里、朵甘、毕力术江、陇卜等卫,均属羁縻卫。清雍正二年(1724年),改西宁厅为西宁府(雍正《大清会典》),隶属甘肃省。又设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通称青海办事大臣或西宁办事大臣),管理青海中、西、南部广大牧区蒙藏事务,在青海蒙古中设29个札萨克旗,在藏族中陆续推行千百户制度。青海办事大臣隶理藩院,所辖是相当于省一级的特别行政区。历代设置的上述郡或州、卫、府等行政建置大都在东部河湟地区,而河湟地区以外的广大地区大多数朝代不在郡、州、卫、府、县的管理体制范围,北朝、隋唐时期这些地区曾分别属于吐谷浑、党项羌、苏毗、多弥、白兰等地方政权管辖,清雍正以前是朝廷藩属青海蒙古部辖区,雍正以后是青海办事大臣所辖蒙藏地区。1913年1月,裁西宁府,改设海东道,仍隶属甘肃省。1914年6月海东道改称西宁道。1915年设甘边宁海镇守使署,其所辖即后来青海省的范围。1927年废除西宁道。1928年9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3次会议决定青海建立行省。10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159次发布命令,将甘肃省旧西宁道所辖7县及蒙古族各旗,玉树、果洛等藏族地区划归青海省。1929年1月青海正式从甘肃省分出,单独设了青海省,成为省级行政区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