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果洛州

地名
果洛州
区划代码
632600000000
电话区号
0975
车牌号码
青F
隶属
青海省
拼音
Guo Luo Zhou
全称
果洛藏族自治州
行政级别
自治州 地级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据传约在千年以前,在今西藏东部,青海囊谦县南部,四川西部有个“智龙阿”沟,居住着智部落的智拉加本家族。因内部纠葛,智拉加本之子智阿本带领五十多户人家迁徙至多绕吉贡当保和给吉麻毛席多等地居住。当地人称他们为“格龙巴”(藏语音译,意为居住在格沟里的人)。土著部落年则、夸热、哇来看到“格龙巴”越来越强大,商议联合征服“格龙巴”。可“格龙巴”提前得到消息,并打败了年则、夸热、哇来,成为统治者。本想取“格龙巴”的头,反而被“格龙巴”打败,成为“反败为胜的头人”。随着诸部族的繁衍生息,在明清之际,出现“郭罗克松”(即“三果洛”)的名称。清代汉文史籍通译为“郭罗克”,分为昂欠本、班玛本、阿什姜本(即上、中、下三大部落)。清末,又译名“俄洛”。民国以后,通常又译作“果洛”。

地名含义:
“果洛”藏语意为反败为胜的人。

历史沿革:
果洛古称俄洛、郭罗克。古为党项羌地,唐置轨州(今果洛南部地区)、又置山居、奉、岩、远等州,后属吐蕃辖地,宋属吐蕃政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司,明属朵甘思宣慰司,17世纪初至雍正初年属和硕特蒙古政权,清隶成龙义道松潘漳腊营, 1929年归青海省直辖,曾置果洛行政督察区、青海省第三行政督察区,至1946年撤销既设机构,果洛藏族诸部仍由部落头人管理,有大小部落200余个,均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分别统治。1950年设果洛区,为青海省直属区。1952年6月,西北军政委员会组建果洛工作团。同年8月4日,工作团进驻果洛吉迈。1954年1月1日果洛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区(相当于专区级),自治区人民政府驻查郎寺。同年12月设甘德县;果洛藏族自治区辖1县。1955年7月2日,果洛藏族自治区改设果洛藏族自治州,州人民委员会驻达日县吉迈,辖甘德、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达日)4县(久治、班玛、达日3县均为1955年新设县)。1957年由甘德县部分地区设玛多县,驻黄河沿;由达日、甘德2县部分地区合并设玛沁县,驻中心站(依盖齐);果洛藏族自治州辖6县。1958年果洛藏族自治州人民委员会驻甘德县麦仓。1959年自治州人民委员会迁驻玛沁县;将玛多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原属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同德县划入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迁驻吉迈;玛沁县由依盖齐迁驻大武。1962年将同德县划归海南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驻黄河沿)由海南藏族自治州划回果洛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青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黄河沿)等6县。1974年玛多县由黄河沿岸迁驻玛查里;果洛藏族自治州辖玛沁(驻大武)、甘德(驻吾勤)、久治(驻智清松多)、班玛(驻赛来唐)、达日(驻吉迈)、玛多(驻玛查里)等6县。1999年,辖玛沁、玛多、甘德、达日、班玛和久治6县,51个乡(镇),183个牧委会。2001年3月5日青海省人民政府青政函[2001]14号文批复:①撤销玛沁县拉加、军功2乡,合并设立拉加镇;撤销当项乡,并入当洛乡。②撤销玛多县清水、花石峡、黑海3乡,合并设立花石峡镇(镇政府驻地设在原花石峡乡)。③撤销甘德县东吉、柯曲2乡,合并设立柯曲镇。④撤销达日县吉迈乡,设立吉迈镇;德昂乡政府驻地迁至查干沟口。⑤撤销班玛县莫坝乡,设立并命名为赛来塘镇(政府驻地不变);撤销班前乡,并入灯塔乡。⑥撤销久治县康赛乡,设立并命名为智青松多镇(政府驻地不变)。2006年8月,果洛州;新增1个镇,乡镇总数由45个(7镇38乡)调整为44个(8镇36乡)。玛沁县:撤销昌麻河乡,并入优云乡。玛多县:撤销黑河乡,设立玛查里镇(镇政府迁驻玛查里),命名后沿用至今。

行政区划

详细介绍

相关标签果洛州地名信息行政区划地名来源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