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地名查询及行政区划
- 地名
- 新疆
- 区划代码
- 650000000000
- 省会
- 乌鲁木齐市
- 简称
- 新
- 地理区域
- 西北
- 分类
- 行政区划
- 拼音
- Xin Jiang
- 全称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 行政级别
- 自治区 省级 一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中国古代史籍称“西域”,意为西部的疆域,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称西域新疆,光绪十年(1884),建新疆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5年10月1日,撤省,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地名含义:
意为故土新归。
历史沿革:
历史上通称西域。秦汉时期,西域居住过许多民族,经过不断的迁徙发展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并建立了以各个绿洲为中心的城郭诸国,《汉书·西域传》称为三十六国。汉神爵三年(前59),设西域都护府于乌垒城(今轮台县境),西域正式列入汉朝版图。初元元年(前48),又置戊己校尉于交河、高昌等地。东汉永元三年(91),设西域都护府于龟兹,班超为都护,并置西域长史驻疏勒(今喀什)。三国魏至西晋仍沿袭汉朝对西域的管辖,置西域长史驻楼兰,戊己校尉驻高昌。隋唐时期,中央政权在新疆的管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唐贞观四年(630),设伊州;十四年,设西州、庭州,并于同年设安西大都护府,始治交河,后迁龟兹。长安二年(702),置北庭都护府,景龙三年(709),晋级为大都护府,辖天山以北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伊犁河以西的广大地区。龟兹、疏勒、丁阗、碎叶为安西大都护府四大军事重镇,称为“安西四镇”。9世纪中叶后,西域建立了高昌回鹘王国、喀喇汗王朝和于阗王国,先后臣属于宋、辽。12世纪30年代,契丹皇族耶律大石率部西迁中亚,先后征服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汗王朝,建立西辽,使西域地区各政权重归统一。13世纪初,蒙古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统治。蒙古汗国最初在西域设立达鲁花赤(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今吉木萨尔)和阿姆河等行尚书省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至元十八年(1281),置别失八里宣慰司都元帅府。元贞元年(1295),改为北庭都元帅府;十九年,在伊犁设置阿力麻里元帅府,后设别失八里、火州、斡端宣慰使。明永乐四年(1406),设立哈密卫,任用哈密当地的世族首领为各级官吏,统辖当地军政事宜,维护中西商贸通道之安全。而统治西域其他地区的蒙古察合台后裔各割据政权也相继归顺明廷,请示封爵,明朝予以册封,王以下所设的千户、都督、会事等官员也由明朝认命,对这些地区实施羁縻控制。清朝时期,17世纪70年代,厄鲁特蒙古诸部中的准噶尔部扩大势力,以伊犁河流域为中心统辖天山南北。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清朝平定割据西北的准噶尔及南疆大小和卓叛乱,重新统一天山南北,巩固了对新疆各地的军政管辖;二十七年,设立“伊犁将军”于犁惠远城,成为新疆当时的政治军事中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以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广大地区和帕米尔高原等地的军政管辖,府治设在今霍城县境内的惠远城,其下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光绪元年(1875)陕甘总督左宗棠就认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光绪三年,清军陆续收复了阿古柏窃据的天山南北诸地;七年二月,清政府收复了被沙俄强占达11年之久的伊犁;十年,清政府取“故土新归”之意,正式建新疆省,新疆军政中心由伊犁移至迪化(今乌鲁木齐);二十八年,新疆省下辖4道,即镇迪道、阿克苏道、喀什噶尔道、伊塔道。道以下共隶有6府、10厅、3州、21县、2分县。行政建制与内地完全一致。1949年10月1日,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1955年10月1日,成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设在乌鲁木齐,下设1个行政公署(南疆行政公署),9个专署(乌鲁木齐、哈密、库尔勒、和阗、莎车、阿克苏、伊犁、塔城、阿勒泰),5个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1个自治区直辖市(乌鲁木齐市),1个行政公署辖市(喀什市),1个专署辖市(伊宁市),74个县,6个自治县。1983年,自治区辖5个自治州、7个地区、2个地级市,设有70个县、6个自治县、1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4个自治州辖市、4个地区辖市。1993年,自治区辖5个自治州、8个地区、2个地级市,设有15个县级市、11个地级市辖区、64个县、6个自治县。至2021年,自治区下辖5个自治州(昌吉回族自治州、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5个地区(阿克苏地区、喀什地区、和田地区、塔城地区、阿勒泰地区)、4个地级市(乌鲁木齐市、克拉玛依市、吐鲁番市、哈密市),11个自治区直辖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