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乌鲁木齐市
- 地名
- 乌鲁木齐市
- 区划代码
- 650100000000
- 电话区号
- 0991
- 车牌号码
- 新A
- 隶属
- 新疆
- 拼音
- Wu Lu Mu Qi
- 繁体
- 烏魯木齊市
- 行政级别
- 地级市 省会 二级行政区
基本信息
地名来源:
“乌鲁木齐”一名最早出现在公元10世纪古和田语文书《使河西记》。明代文献称委鲁母。清代称乌鲁木齐。其义一说是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清乾隆二十年(1755)设立乌鲁木齐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今南关一带筑土城,为建城之始。三十一年接土城北垣展筑新城,名迪化。城高1丈6尺,设4门,东“惠孚”、西“丰庆”、南“肇阜”、北“景惠”。三十七年在迪化城西北约4公里处筑巩宁城,,驻满营官兵,为乌鲁木齐都统、迪化州知州治所,俗称“老满城”。同治三年(1864)巩宁城毁于战火。光绪六年(1880)在迪化城东北角外今建国路一带修筑新满城。民商居住迪化城,俗称“汉城”。1945年设迪化市,1954年,迪化市恢复原名乌鲁木齐市。
地名含义:
蒙古语,意为“优美的牧场”。
历史沿革:
两汉时为卑陆、劫国地,属车师后部,隶西域都护府和戊己校尉。晋属铁勒。隋属西突厥。唐设置轮台城,隶北庭大都护府。宋为高昌回鹘辖境。元属别失八里元帅府。明代为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游牧地。清初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所据。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在南关一带筑土城;二十五年(1760)设乌鲁木齐同知,隶安西道;三十年(1765),接土城北垣筑新城,命名迪化,俗称汉城,又称红庙子;三十六年(1771)设乌鲁木齐参赞大臣;三十七年(1772)在迪化城西北筑八旗兵新城,乾隆赐名巩宁城(俗称老满城);三十八年(1773)改参赞大臣为乌鲁木齐都统,改安西道为镇迪道,改迪化同知为直隶迪化州,驻巩宁城。同治三年(1864)巩宁城毁于战乱。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十二年(1886)升迪化直隶州为迪化府,仍隶镇迪道,下设迪化县。同年,迪化城扩建,省、迪化府及迪化县治所均设在迪化城。1913年,撤迪化府,保留迪化县,隶迪化道。1929年,迪化道改为迪化行政区,辖迪化、乾德(今米泉)、奇台、昌吉、呼图壁、阜康、孚远(今吉木萨尔)、绥来(今玛纳斯)、木垒河、鄯善、哈密、镇西(今巴里坤)12县。1938年,吐鲁番、托克逊2县划入迪化行政区。1943年,改为迪化督察专区。1945年设迪化市。1949年12月,成立迪化市人民政府,全市设7区。1954年,迪化专区改名乌鲁木齐专区,迪化市改名乌鲁木齐市。1956年乌鲁木齐市所辖7区合并为3城市区(一区、二区、三区)、1郊区、1工矿区、1工矿镇。1957年,一区改名天山区,二区改名多斯鲁克区,三区改名沙依巴克区。1958年,乌鲁木齐专区撒销。1959年,乌鲁木齐县划归乌鲁木齐市,同年市郊区并入乌鲁木齐县。1960年,天山区与多斯鲁克区合并为天山区。1961年,成立水磨沟区和头屯河区,增设新市区。1970年,自治区直属的吐鲁番、托克逊2县划归乌鲁木齐市。1971年,设南山矿区。1975年,吐鲁番、托克逊2县划入吐鲁番地区,乌鲁木齐市辖6区、1县。1987年设东山区。2002年撒南山矿区,增设达坂城区。2007年昌吉回族自治州所辖米泉市与东山区合并,设立乌鲁木齐市米东区。